電車痴漢效應

日本發生一起年輕女性公然被架到電車內廁所性侵、強暴案件,同車廂內約四十名乘客雖然有人感覺異樣,但是在歹徒出言恐嚇下,大家為求自保,居然視而不見,既不敢出面制止,也不敢通報車掌或警方。

大阪府警方指出,卅六歲嫌犯植園貴光於去年八月三日晚間九點二十分左右,在福井車站搭上JR西日本北陸線的特急(特快長途)電車後,坐在一名廿一歲女性身旁,他口出惡言威脅說「不要出聲,小心我殺了妳」、「妳要是敢向警方報案,我就糾纏妳一輩子」,之後開始對該女子上下其手。

歹徒性騷擾一個多小時之後,更得寸進尺,強行將女子架到電車的廁所內強暴,當時同車廂約有四十名乘客,有些乘客雖然看見女子表情驚恐、含淚哽咽被架走,感覺事有蹊蹺,但是因歹徒面目猙獰地恐嚇說「看什麼看!」,使得乘客們都深怕捲入暴力衝突,而不敢出面制止或通報。

轉貼:日本惡狼更囂張 女子被押入廁強暴 電車40乘客嚇「瞎」

又是一起電車相關新聞,真的很誇張,會發生這種事,我想日本A片的影響也很大,常常看到什麼電車痴漢系列,我就不相信那個歹徒沒看過,潛意識裡應該已經有了犯罪計劃,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篇"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文章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
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

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裡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形和反覆的呼救聲,但無人伸出援手,也沒有人及時打電話報警。

直至最後才有一名鄰居打電話給警察,警察在兩分鍾內抵達,但該名女子已氣絕身亡,歹徒也早已駕車逃逸。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1968年美國紐約兩名心理學家,John Darley及Bibb Latane經過一系列研究,對這種冷漠的現象有了詮釋,他們稱它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旁觀者效應簡單的說就是:
人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只有自己時,與在場有其他人時,有很大的不同。
當有其它他人在場時,個體會抑制利他(協助他人)的行為。

有研究證明,當有他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會立刻前去幫助對方。

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一個人也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百分之六十二。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其它四名受試者也聽到時,會伸出援手的比率更降至百分之三十一。

他們認為之所以會有旁觀者效應出現,主要是當旁觀者出現時,會導致利他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效果。

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此外也有人解釋為: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

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也對「旁觀者效應」進行了研究,而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公共場所觀看危機事件的旁觀者越多,願意提供幫助的人就越少。
科學家在研究中做了一個試驗,他們要求一些參加者觀看從未謀面的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之間發生的事件。而事實上,這兩人都是演員,在幾分鍾後兩人出現了暴力行為。研究人員發現,當干涉的危險很小時,有50%的參與試驗者會在單獨觀望時試圖幫助受害人,而當旁邊出現旁觀者時,試圖幫助受害人的人數減少到6%。
接著,研究人員改變了干涉的危險程度。這時他們發現,當幫助的危險很高時,只有44%的人會在單獨觀望時提供幫助,而當有旁觀者存在時,提供幫助的人減少到40%。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上。via:http://www.physorg.com/news8767.html

留言

匿名表示…
不錯的文章﹐幫你放增網見聞